常德市临澧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报告

2016-03-28 16:49 来源:市统计局 作者:临澧县统计局
阅读次数:
字号:【
    临澧地处湘北,属环洞庭湖区丘陵县,是民主革命先驱林修梅、无产阶级革命家林伯渠、著名作家丁玲的故乡。全县辖10个乡镇、1个经济开发区、339个村(居),总面积1203平方公里,总人口45.4万。临澧资源丰富,是“洞庭48福地”之一,素有“洞庭鱼米之乡”和“非金属矿之都”美誉,“临澧黄花鱼”、“临澧杂柑”、“临澧烟花”先后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石膏、硅砂、膨润土储量在全国名列前茅,其中石膏储量居全国第4位、全省第1位。临澧交通便利,石长铁路、枝柳铁路、洛湛铁路、东常高速、安慈高速(即将建设)、207国道和8条省道跨境而过,交通便捷通畅;道水、澧水穿境而过,道水流经县城,澧水把临澧分成澧南、澧北,水运条件方便。“十二五”以来,临澧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始终牢记发展为第一要务,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全力打好“三大战役”,加快推进“四个升级”,县域经济平稳运行,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总体完成了“十二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十二五”经济发展特点 
   (一)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坚持发展速度与质量并重,经济基础更加坚实。一是经济总量实现新跃升。2011-2015年分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2.92亿元、103.55亿元、116.26亿元、127.91亿元、139.4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2%、10.7%、10.4%、8.3%、9.1%,年均增长10.1%。二是发展质量实现新跨越。2011-2015年分别实现财政总收入45758万元、52126万元、56913万元、60119万元、65612万元,同比分别增长35.1%、13.92%、9.2%、5.6%、9.1%,年均增长14.1%。
图1 2011-2015年临澧县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速
 
   (二)坚持稳增长和调结构并重,发展空间不断拓展。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10年的25.4:35.1:39.5调整到2015年的19.9:37.5:42.6(图2)。一是农村经济稳定向好。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地位进一步巩固,2011-2015年分别实现粮食总产32.43万吨、33.2万吨、32.68万吨、33.57万吨、34.34万吨,同比分别增长0.9%、2.4%、-1.57%、3.0%、2.3%,年均增长1.7%。二是工业经济企稳回暖。2011-2015年分别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4.5亿元、22.4亿元、28.01亿元、30.3亿元、33.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4%、13.5%、15.4%、11.8%、11.7%,年均增长15.6%。三是第三产业稳步做大。2011-2015年分别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35.8亿元、41.33亿元、47.56亿元、52.05亿元、59.3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8%、12.7%、13.0%、8.0%、11.2%,年均增长11.48%。四是消费市场持续活跃。2011-2015年,分别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7亿元、36.05亿元、40.79亿元、46.01亿元、53.1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2%、15.9%、13.5%、12.8%、12.3%,年均增长14.2%。
 
 
图2  2015年临澧县三次产业构成

   (三)发展基础逐渐夯实。坚持夯实基础与谋划长远并重,发展基础实现新跨越,发展后劲持续增强。2011-2015年,分别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4.6亿元、77.81亿元、106.34亿元、117.07亿元、142.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1.7%、42.6%、36.7%、10.1%、22.5%(图3),年均增长26.9%。交通、水利、能源和信息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经济大动脉”沅澧快速干线一号大道全线动工,东常高速跨境而过,安慈高速即将建设;县工业园区已成功申报为省级工业集中区,为全县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图3  2011-2015年临澧县固定资产投资及增速
 
   (四)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坚持民生优先,强化民生保障,让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成果。2011-2015年,分别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545元、18604元、21444元、23336元、25116元,同比分别增长13.2%、12.5%、12.2%、8.8%、7.6%,年均增长11.4%;分别实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25元、8143元、10789元、11987元、13050元(图4),同比分别增长17.2%、21.1%、13.9%、11.1%、8.9%,年均增长17.9%。2011-2015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员2.9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6万人,新增社会保险参保16.7万人次。
图4  2011-2015年临澧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五)生态治理稳步推进。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把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有机结合,生态建设取得新成效。主要污染物排放较好地完成了“十二五”减排任务,县城区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分别达97%和100%,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工业废气处理率均达100%,森林覆盖率由38%提高到42%,安福镇、太浮镇成为国家级生态乡镇。
   (六)城乡建设步伐加快。坚持“以点带面、重点突破”工作思路,大力推进县城区、工业园区、澧北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三区”联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新突破,全县城镇化率由32.3%上升到43.26%,比2010年提高10.96个百分点。一是重点突出城镇建设。五年累计投入城建资金23亿元,其中“三改四化”累计投入建设资金5亿元以上,实施各类城建项目239个,县城建成区面积由8.5平方公里扩大到13.8平方公里,人口达到7.2万人。二是抓好美丽乡村建设。重点推进修梅片、巩固四新岗片,统筹建设示范村,累计完成投入6125万元;其中修梅片完成1600万元,正在推进红色旅游从景点向景区提升、美丽乡村建设由村到片的跨越。三是完善农田水利建设。五年累计投入资金15亿元,比“十一五”多8.8亿元,完成各类水利工程建设8500多处,清淤扩容堰塘3286口,疏洗渠道2328公里。
   (七)社会事业欣欣向荣。“十二五”期间,临澧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一是科技战略顺利推进。五年累计投入科技扶持资金近亿元,实施科技计划项目72项,获得专利授权315件。二是教育强县顺利推进。五年累计建设合格学校60所、普惠性幼儿园9所,精简农村薄弱学校11所;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连续五年全市第一,高考高分比例、一二本上线率、总平均分等核心指标始终居于省市前列。三是卫生攻坚顺利推进。五年累计投入建设资金4725万元,新建县中医院门诊综合楼,启动县人民医院整体搬迁,新农合参合率连续五年在99%以上,为门诊补偿和住院补偿4.5亿元。四是文化事业长足发展。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县,完成县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改造,“九澧渔鼓”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经济实力相对薄弱。一是经济规模总量偏小。2015年县域经济总量在全市9个区县市中仅高于武陵、津市,全市排名依然靠后,发展基数偏小,基础差、底子薄,后发地区的基本县情还没有根本改变。二是县域财政较为拮据。2015年,虽然全县实现财政总收入6.56亿元,是2010年的近2倍,但县域财政运转依然比较困难,大多属于“吃饭”财政,靠转移支付维持运转,财政自给率低,调控能力有限,自主发展能力较弱。
   (二)产业结构仍需优化。2015年全县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9.9:37.5:42.6,全市13:46:41,全省11:45:44,全国9:41:50,对比来看,我县三产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具体表现在:一是传统农业占优势地位,现代化农业比例较小;二是县域工业企业现代化程度低,规模效益不明显;三是消费市场受网络购物的影响,造成零售额流失,增速缓慢;四是特色经济发展滞后,缺乏成型的支柱产业、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五是产品结构大部分停留在开发和粗加工阶段,市场竞争力不强。 
   (三)发展后劲有待增强。一是工业支撑力下降。2015年,工业经济下行压力尤为明显,全县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1.7%,低于上年同期0.1个百分点,低于“十二五”年均增速3.9个百分点。二是消费拉动力减弱。2015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53.13亿元,同比增长12.3%,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0.5个百分点,低于“十二五”年均增速1.9个百分点。三是服务业发展滞后。2015年,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速全市排名一度靠后,全年中有3个月处于负增长状态,在4月份,降幅达17.2%。
(四)全面小康短板明显。“十二五”全县小康社会实现程度为84.2%,部分主要经济指标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其中人均财政总收入、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规模以上企业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比等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差距较大,实现程度仅分别为45.8%、29.4%和33.4%。
    三、对策建议   
   (一)科学做好战略定位,实现县域经济持续发展。着力发挥临澧紧邻常德城主中心和津澧新城次中心的区位优势和便捷的交通优势,主动承接两大主次中心的叠加辐射,围绕临澧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目标,把临澧建成新兴产业聚集区、新型城镇示范带、新美生态宜居地,打造充满生机活力的沅澧福城,实现全县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二)抢抓五大发展机遇,加快构建现代工业体系。牢牢抓住实施“中国制造2025”、“制造强省五年行动计划”和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以及千亿工业走廊建设机遇,以创新为根本动力,以规模化、集群化、高新化为基本取向,加快龙头企业引进和大项目建设,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链条的延伸,力争建成全国高新技术材料生产基地、全国绿色建材示范基地、全省农机装备和工程机械零部件配套基地,全市烟花爆竹产业基地、全市纺织服装基地等五大基地,初步形成多点支撑、高质高效的现代工业体系。
   (三)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逐步叫响临澧农业品牌。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合作化、科技化、机械化、信息化水平,逐步叫响临澧农业品牌,推进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一是稳定主要粮食生产。坚持行政推动、市场拉动双轮驱动,千方百计稳定粮食面积和总产,确保全省粮食生产大县地位不动摇。二是健全农业服务体系。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多元经济主体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三是壮大提升特色产业。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柑橘、烟叶、油茶、健康生态养殖业等传统特色产业,力争建成中国油茶、黄花鱼和杂柑三大品牌之乡。
   (四)实施服务业振兴计划,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一是提升壮大生活性服务业。以“保障民生、注重多元、完善功能”为总方针,加快培育一批标准化、品牌化、规模化的服务型龙头企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元化的生活服务需求。二是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强化“文化+”理念,充分发挥生态、名人、文化资源优势,推动文化与产业、生态、生活的深度融合,将临澧建成湘西北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三是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形成“一核三带多园”的现代物流产业发展布局、城乡全覆盖的金融业服务体系以及推动科技成果向重点领域转化的科技服务体系。
 
 
 
 
 
 
 
归档时间:
已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