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是经济增长的基础,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根本因素之一,而经济的增长将导致产业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动,只有产业结构合理了,才有利于实现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十二五”以来,临澧牢记发展为第一要务,始终坚持在发展中推进转型,在转型中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平稳运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一、产业结构现状与特点
1.结构现状。2015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上半年临澧实现生产总值54.07亿元,同比增长8.8%。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7.03亿元、21.75亿元和25.2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7%、9.5%和9.6 %。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13.0:40.2:46.8。
2.内部特点。一产业。2015年上半年,全县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7.03亿元,同比增长3.7%,其中:农业增加值2.8亿元,占第一产业增加值的39.83 %;林业增加值0.29亿元,仅占第一产业增加值的4.13%;牧业增加值3.31亿元,占第一产业增加值的47.1%;渔业增加值0.62亿元,占第一产业增加值的8.82%。二产业。2015年上半年,全县实现第二产业增加值21.75亿元,同比增长9.5%,增速比2014年同期下降3.2个百分点,占经济总量的40.2%。其中:工业增加值18.3亿元、建筑业增加值3.4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5%、9.0 %。三产业。2015年上半年,全县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25.29亿元,同比增长9.6 %,占经济总量的46.8%。从内部结构来看,非营利性服务业与营利性服务业发展加快、比重逐步上升,交通运输、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传统产业仍然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1-6月,非营利性服务业创造增加值7.81亿元、营利性服务业创造增加值6.71亿元,分别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30.88%、26.53%;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创造增加值4.13亿元、批发和零售业创造增加值2.37亿元、住宿和餐饮业创造增加值1.52亿元,分别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6.33 %、9.37%和6.01%;金融业、房地产业所占比例则相对较小。
3.趋势分析。
2010-2015年上半年临澧GDP构成及三次产业占比情况
年度
|
GDP
(亿元)
|
一产业
|
二产业
|
三产业
|
总量 (亿元)
|
比重(%)
|
总量
(亿元)
|
比重(%)
|
总量 (亿元)
|
比重(%)
|
2010
|
78.35
|
19.91
|
25.4
|
27.53
|
35.1
|
30.91
|
39.5
|
2011
|
92.92
|
20.98
|
22.6
|
36.14
|
38.9
|
35.8
|
38.5
|
2012
|
103.55
|
21.61
|
20.9
|
40.61
|
39.2
|
41.33
|
39.9
|
2013
|
116.26
|
23.67
|
20.0
|
45.02
|
39.0
|
47.56
|
41.0
|
2014
|
127.91
|
26.53
|
20.7
|
49.33
|
38.6
|
52.05
|
40.7
|
2015上半年
|
54.07
|
7.03
|
13.0
|
21.75
|
40.2
|
25.29
|
46.8
|
从“2010-2015年上半年临澧GDP构成及三次产业占比情况”(上表所示)可以看出,临澧三次产业结构已呈现“三二一”发展趋势,其特点是:一是基本吻合国家发展阶段的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即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从2011年起,全县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呈现交替上升、齐头并进的良好势头,说明二、三产业竞相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二是进入“十二五”以后,临澧三产业发展明显加快,2011年至2015年上半年,全县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上升了8.3个百分点,已成为推动临澧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引擎。
二、“十二五”末面临的主要问题
1.一产业基础亟需夯实。一产业在全县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临澧农业总量偏小、发展不快的事实也充分暴露。一是农业发展基础薄弱。农业基础设施老化,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农业科技创新和农技推广体系、农业信息体系等农业保障体系的缺失,加上农产品市场等基础性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导致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农业发展基础薄弱。二是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全县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较小,产业链条不长,农产品加工水平较低,尤其是还没有带动能力很强的大型、特大型龙头企业,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差距较大,目前全县共31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其中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9家,年产值过亿元大关的企业仅7家,还不到总数的四分之一。
2.二产业动能仍要加强。从二产内部结构看,工业经济直接影响着整个二产的发展。今年1-6月,全县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18.3亿元,占二产总量的84.14%;建筑业完成增加值3.45亿元,占二产总量的15.86%。而受经济下行压力和工业生产动能不足的影响,当前全县工业经济面临诸多困难。一是企业生产比较低迷。全县105家规上工业企业中,目前有8家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中联重科配套企业销售同比减少40%,烟花行业销售同比减少30%,冀东水泥产值净减5000多万元。二是工业投资后劲乏力。今年在建亿元项目、新开工亿元项目明显减少,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上半年全县工业投资33.49亿元,同比增长4.3%,增幅同期回落26.12个百分点。三是高新产业发展缓慢。目前,全县仅有高新技术企业7家,高新技术产品企业21家,上半年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3.97亿元,占GDP比重7.34%,落后于周边同等区县市,成为临澧工业经济发展的短板。
3.三产业结构有待优化。十二五以来,临澧三产业得到长足发展,然而结构不优的问题仍然存在。一是商贸业活力不够。受消费品市场不发达、商贸流通网络欠完善以及城乡消费环境差异化等多种因素影响,目前全县居民消费还是以住房、教育、医疗等刚需为主,消费潜能亟待释放,从今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2.0%的情况来看,临澧依然处于全市中下游水平,低于全市均速0.2个百分点。二是服务业发展滞后。服务业主要集中在传统行业,较高层次的知识、技术性服务业、信息服务业以及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业态较少,目前年销售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重点服务企业仅有8家,还不足服务业单位总数的40%。三是旅游业进展缓慢。虽然我县已把文化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来培育,但太浮山旅游开发、林老故居二期工程等项目尚在抓紧建设之中,文化旅游业发展基础还不稳固,知名度还不高,导致旅游业发展缓慢。
三、优化产业结构的几点建议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十二五”末临澧三次产业结构暂趋合理,但经济总量极为有限,发展基础还不稳固,结构调整还需加强,特别是全面小康建设任务艰巨。我们一定要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稳增长、促升级的主战场、突破口,进一步加强部署、调度和推进,促进经济发展稳中向好,稳中提质。
1.抓特色,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一是开展特色产业创建。进一步巩固全省粮食生产大县、油料生产大县、烟叶生产基地县地位,着力打造中国油茶之乡、中国黄花鱼之乡、中国杂柑之乡。二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强力推进“六个一工程”建设,即一乡镇一美丽村庄、一乡镇一主动产业、一乡镇一示范性家庭农场、一乡镇一星级农庄、一乡镇一示范合作社、一乡镇一农业招商项目,切实解决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基础薄弱、产业化水平偏低以及龙头企业匮乏等问题。三是继续稳定粮食生产。认真贯彻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提高农民粮食生产积极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依靠科技提高单产水平;依法正确引导农户进行土地流转,积极培育种粮大户和专业户,促进粮食规模化经营发展。
2.抓提升,振兴工业经济实力。一是要抓好园区建设。要坚持不懈打好园区攻坚战,加速推进工业园区化、园区现代化,提升产业配套、产城互动、体制创新的水平;要积极推进园区基础设施、生活设施、娱乐设施的配套,让园区成为工业化和城镇化精彩互动的新型节点;要抓好园区标准化厂房建设,大力引进中小微企业,着力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工业发展氛围。二是要搞好企业帮扶。要深入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一对一结对服务, “抓两头促中间”,促进冀东水泥、中泰特装、安塑包装、美华尼龙、天伦先陶等成长性好的企业,加速成长,规模扩张;促进安福气门、湘福建材、常盛玻璃、腾飞实业、胜芝化工等运行困难的企业,渡过难关,重焕生机。三是推动转型升级。一方面,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通过技术、信息、管理等手段进行改造提升,拉升产业链,推动规模工业向高端化集群化发展;另一方面,加快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制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重点培育一批成长性好、创新能力突出的本土中小型高新科技企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3.抓拓展,激发三产发展活力。一是培育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生活服务业、房地产业、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培育消费热点,推进三产繁荣,确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50亿元大关。二是促进商贸流通。完善城乡商贸流通网络,着力推动大型超市、商场向社区和农村延伸,繁荣城乡消费市场;要充分发挥县城中心城区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社区消费、商贸市场、酒店餐饮、休闲娱乐等生活服务业。三是打造文化旅游业。启动实施文化旅游产业三年攻坚计划,加强拓展提升,坚持把文化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组建文化旅游投资公司,加大林伯渠故居、太浮山、宋玉城、开泰山、复船水上乐园、休闲农庄建设开发力度,打响红色游、生态游、文化游三大品牌,推动临澧文化旅游业旺起来、火起来、强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