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发展特色县域经济,建设工业强县”发展目标,桃源县统计局根据桃源工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组织精干力量对桃源大叶茶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总结如下。
一、产业发展现状
(一)产业基础厚实
源自雪峰山山脉北麓的桃源大叶茶,现已获得国家原产地域地理标志保护。桃源县是全国四大茶叶产业优势区域之一(长江上中游特色绿茶及出口绿茶优势区域),被指定为“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县”、全国三绿工程茶叶示范县、湖南省茶叶发展重点县。
1、原材料供应充足。全县现有茶园8.9万亩(并且每年以新植2000亩的速度发展),年产茶叶7500吨,主要分布在桃源县茶庵铺、太平铺、杨溪桥等10个乡镇,均为国家无公害茶叶基地。
2、产业链条完整。全县通过大力推广“农户+农业合作社+企业+市场”的发展模式,加快区域合作和产业联盟,着力培育标准化生产、科技实力强、产品附加值高的循环型龙头企业,已形成以“古洞春”、“滕琼”、“百尼”为龙头的产业链条,并在北京、上海、广州、沈阳、长沙等30多个大中城市建立公司茶叶立体销售网络,产品畅销全国,远销国外。
3、产业初具规模。目前,全县已经拥有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茶叶加工企业23家(其中规模工业企业11家),涉茶人员达18万人(其中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已达400名),每年可实现产值近12亿元、可创利税1亿元以上。
(二)产业优势突出
桃源县通过客观分析当今茶叶行业现状,认真调研全国茶叶市场,比照自身发展优势,转变发展方向,确立“科技创新、品牌兴业”战略思想,引导“古洞春”、 “滕琼”、“百尼”等5家公司强强合作,已达到作响品牌、做强产业的目的。
1、茶叶品质优良。桃源县土壤以黄壤、棕壤为主,土质肥沃,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雾罩时间全国之最,具备茶叶生长得天独厚的优势。根据化验结果表明:桃源大叶茶蛋白质、氨基酸、生物碱、茶多酚、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天然色素、脂肪酸等9种营养成分,其中含氨基酸3.3%、茶多酚23.0%、儿茶素总量14.0%、咖啡碱4.5%,具有提神、利尿、减肥、防龋、抗癌、强心解痉、抗菌抑菌、防止动脉硬化等八大保健作用。
2、竞争能力明显。一是质量过硬。成功地在品种培育、茶叶种植、精选加工中,全面推行现代化、标准化、生态化管理,实施有机茶标准认证,使茶叶从种植、加工、销售到消费者的杯中,彻底杜绝了农残,达到 “绿色、有机”的国家标准,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和市场的高度认可。特别是“古洞春茶业”已被湖南省茶叶总公司认定为名优茶出口基地,荣获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荣誉称号,其产品已通过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二是品牌很响。目前,全县已经拥有名优绿茶、红茶、黑茶等20多个野生大叶茶系列产品。“古洞春”已获得中国驰名商标,“滕琼”、“百尼”野茶王已成为市场知名品牌。三是技术领先。全县茶叶加工企业产品科技含量高,生产设备和工艺流程先进,已获得省、市科学技术研发成果奖2项,拥有专利10件。
3、文化底蕴深厚。自古以来,茶倍受国人的青睐,早已深深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中,已成为一种精神、一种时尚,深深植入到我们这个民族的骨髓。追本溯源,湖南常德雪峰山脚下的桃源大叶茶是从古洞春公司创始人卢万俊先生发现一株野生大叶茶树开始的,他经过数十年的刻苦钻研,充分利用桃源茶文化历史悠久、地理气候条件适合茶叶生长等优势,成功繁育了“桃源野生大叶茶”这一优良品种。目前,各级各部门对桃源大叶茶产业十分重视,赋予桃源大叶茶“引领发展、致富农民、健康大众、惠泽人类”的深刻内涵。“挖掘茶瑰宝、弘扬茶文化、开发茶产业、提升茶品位”,提高茶叶的综合开发利用价值,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全县茶叶企业发展的方向。湖南省茶叶协会《关于做大做强桃源县茶叶产业的建议》(湘茶协〔2006〕33号)指出:“茶叶是桃源县也是常德市的一座绿色金矿,它不仅是个产业,而且是一种文化;不仅是个物质产品而且是个精神产品;桃源茶叶产业不仅具有传统优势和较好的发展基础,而且来势好;现在的问题是帮助他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发展,解决该县在茶叶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做成一个大的产业,把野茶王打造成全省乃至世界的知名品牌 ”。
(三)产业前景光明
今后,桃源县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提高、扩张、延伸”的理念,以省级龙头企业“古洞春”、“腾琼”、“百尼”为依托,不断“挖掘茶魂宝,弘扬茶文化,开发茶产业、提升茶品味”,发挥科技创新支撑作用,强化品牌建设市场拓展,突出项目引领抱团打拼,大力开展标准化基地建设,切实抓好茶粉、功能饮料、保健食品和茶文化旅游的深度开发,全力打造桃源县现代茶叶加工产业。目前,桃源县已经形成了《桃源县2006-2016茶业发展规划》,规划指出:桃源大叶茶的规模发展、深度发展是桃源发展现代农业的重头戏,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支撑。通过对优势产业、特色产业的适当投入,实现高产出的农业形态,实现农产品数量多、质量好、销路畅、农民收入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好、能活一方财政,并给世人送一分健康的六大目标。力争通过5-10年努力,建设茶园基地面积达到10万亩,在全国茶叶市场占有率达到5%,茶业加工产业总产值突破10亿元,把桃源县茶叶产业建设成为湖南省最具竞争力的茶叶产业集团,成为真正的“南国茶都、野茶王国”。
二、产业发展问题
(一)发展资金不足。近些年,由于桃源县财政紧张,无法保障茶叶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的资金扶持;由于桃源县茶业企业规模小、流动资金不足,再加上项目建设、品牌创建、技术改造资金投入大、收效慢,企业力不从心,更谈不上加大对产品核心技术研发、企业人才自主创新能力培育的资金投入。
(二)发展环境不优。从外部环境来说,问题在于政府支持力度不强,少数职能部门服务质量差、办事效率低、办事程序复杂,影响产业发展进程。从内部因素来说,企业缺乏文化底蕴、高素质的管理人才、科学的管理模式与制度,桃源县所有茶叶企业仍然采用作坊式生产与家族式管理,不利于强化管理激发企业活力、对接国家政策争取各方扶持,更不利于茶叶产业的集约化发展。
(三)资源大量外流。据调查,茶庵铺、太平铺、杨溪桥等乡镇有上百家家庭茶叶粗加工小作坊,每年可生产茶叶半成品2000吨,其中,只有少量茶叶半成品被“古洞春”、“腾琼”、“百尼”等企业内部消化,其余大量茶叶半成品已被安化、益阳等地的销售商收购,形成资源大量外流。
(四)市场有待挖掘。目前,全县除 “古洞春”外,其余茶叶企业尚未在全国建立较为完善的市场销售网络体系,大多数茶叶企业的产品生产技术不够高端,大部分茶叶产品还没有走出湖南,短时间内难以真正打通国内国际市场。
三、产业发展建议
在今后很长一个时期,桃源县要充分把握国家、省、市支持传统特色产业发展机遇,利用优势资源,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切实解决好传统茶叶加工产业的提质改造,开展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开发,积极应用生物科技,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推进产业高端化。
(一)加大企业服务力度,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加大扶持茶叶产业的力度,出台相关政策,全方位、多角度地为茶叶企业的发展壮大排忧解难。一是根据产业发展规律、市场规律和产业梯度升级规律,引导企业认真对接政策,争取国家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二是建立“县级领导联系、县直部门帮扶”和外协干部派遣的常态机制,明确规定相关政策重点向茶业企业倾斜,全力营造齐抓茶业产业发展的工作氛围,解决企业管理滞后的难题。三是继续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落实企业服务工作责任,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对接国家实施创办小企业计划、培育和发展小企业创业基地、加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政策,配套制定全县相关政策措施,创造有利于茶叶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加大融资贷款力度,解决产业发展困难。一是争取金融机构支持。积极引导茶叶企业认真对接银行的放贷政策及放贷意向,有的放矢地主动接触商业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为放贷机构介绍自己真实的生产经营情况,争取获得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二是争取直接融资。到证券市场、股权交易市场、融资租赁市场等进行融资,或引进战略投资者。三是鼓励上市融资。大力引导扶持古洞春茶业上市融资,缓解资金紧缺的压力。
(三)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培育产业发展后劲。要充分把握《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和《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发展的机遇,突出重点,把有关茶叶产业项目建设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确保项目建设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任务,确保项目如期投产;要加强茶叶产业项目的日常调度,准确掌握茶叶产业项目的建设进展情况,查找梳理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各类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积极促成新引进项目和新上项目的落地建设。
(四)加大品牌建设力度,打造产业发展名片。科学制订品牌创建规划,明确方向,准确定位,创新体制机制,强化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和组织协调作用。鼓励企业发展符合市场规律的主流产品,以名牌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以高、新、尖科技含量,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建立健全茶叶企业品牌建设创建工作奖励机制,成立茶叶品牌创建奖励基金,实行以奖代投,引导茶叶企业重视品牌创建工作。进一步加大对茶叶优势产品的宣传力度,引导企业牢固树立以品牌做大企业,以品牌占领市场,以品牌提高竞争力的品牌兴企意识;积极引进和培育一批高素质的管理人才,不断提高茶叶企业内部自主创新和自我发展能力,不但提高企业品牌创建工作实效;帮助企业做好品牌创建政策指导、产品生产管理与质量检测等工作,努力培育出一批在省内外同类产品中极具竞争力的名牌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