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县农业新业态发展情况调查与思考

2017-09-25 10:19 来源:市统计局 作者:综合科
阅读次数:
字号:【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将壮大新产业新业态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举措。这个新业态主要是指开拓农业农村的多种功能,促进休闲农业发展。为了解农业大县桃源县农业新业态的发展情况,县统计局农调队会同县农业局、县经管局等深入到漳江、枫树、陬市、漆河等乡镇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分析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新型经营主体快速壮大。据调查了解,全县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呈现出总量扩张、规模做大做强的良好势头。截止去年底全县共有家庭农场44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559个。其中:新增农村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163个,其中省级新认定和扶持家庭农场41个;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21家,新增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农业龙头企业3家。

(二)不同经营主体契约融合。据调查,桃源县通过发展粮食初加工、地产地销等产业形态,促使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经营主体与市场进行产销对接,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基础力量。如:桃源县兴隆米业科技开发公司年内投入资金1780万元,新建高标准粮仓4988平方米,建筑面积6142平方米的农产品销售中心和农资配送中心,并与常德市丰隆水稻专业合作社等1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抱团发展,在漆河、陬市、枫树、漳江等乡镇建立30000亩富硒水稻生产基地。2016年,公司生产经营产值达1.5亿元,比上年增长近30%。 

(三)社会化服务水平明显提升。据了解,通过专项资金对实施作业机具奖补、服务环节扶持,全县从事代耕代种代收、大田托管、统防统治、烘干储藏等社会化服务的各类组织快速发展,服务设施明显改善,服务能力全面提升。长期制约桃源全程社会化服务水平提升的机插、机烘、机防及专业化育秧等四个薄弱环节得到明显突破。2016年全县共新增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11家,从事社会化服务的专业人员达到1260人,比上年新增336人;新增15吨以上大型烘干设备32台套、新增水稻高速插秧机51台、新增植保无人机23架、新增粮食仓储面积1.3万平方米。 

(四)农业多种功能不断拓展。一是将田园风光、民族特色与农耕文化相结合,新开辟乡村旅游线路3条;二是新建休闲观光、农事体验、农家餐饮等休闲景点17个,农业生产与休闲观光、乡村旅游实现了深层次的融合,如经营得较有特色的家庭农场盘塘镇的张氏家庭农场,种植水稻、有机蔬菜共600亩,茶树林200亩、林下养野猪400多头,黑鸡、野鸡3000只,建有休闲农庄,有20亩鱼塘,集餐饮、采摘有机蔬菜、垂钓休闲为一体,由于该农场采用原生态种养方式,所产的农产品价格均高于市场价格,再加上其地理位置好,在高速出口附近,目前年收入在110万元左右;三是新建农村电子商务平台8个,服务领域涉及到农业生产、经营、加工、销售及农民生活的各个环节,“互联网+”已成为桃源农村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和现代农业跨越发展的全新引挚。如桃源县泰源农资有限公司引入的哈哈农庄,以移动端口为切入点,线上线下同步推进,服务领域包括覆盖农资产品、日常用品、农村家电、及代订代购代缴等多个方面,2016年经营额突破1000万元。

(五)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通过扩大土地流转规模、发展订单契约农业、开展股份经营合作、实行产业服务带动等多种利益联接机制,农民已成为产业融合发展的利益共同体,充分分享到了产业融合的增值收益。

一是社企联合。桃源县兴隆米业科技开发公司与湖南新合作富硒水稻专业合作社等1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建立了3万亩富硒水稻基地,建立了“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 的生产模式,实行订单生产、优价收购,订单收购价格每100斤增加30元,2016年订单收购量达1.2万吨,共为社员增加销售收入720万元。同时,建立合理分红机制,合作社利润的10%留作合作社公积金,30%按股金分红,60%按稻谷交易量分红,年底分红80多万元。

二是入股分红。由枫树乡100户农民向县农村商业银行贷款500万元,每户以5万元的资金入股到桃源县食健堂水稻合作社,参与合作社利润分红,但不参与合作社经营管理。合作社在负责按期偿还贷款本息的前提下,按不低于8%的标准给入股农民分配红利。一年到期后,合作社至少可向入股农民分配红利润40万元,每户4000元。

三是服务增效。一是基础建设方面。2016年县财政投入资金35.7万元以及桃源县大地丰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自主投入5.7万元,完成了区域内3座堰塘整修、800米渠道硬化、2300米渠道清淤、560米水毁机耕道路修复。二是地力提升方面。桃源县大地丰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投入资金19.8万元种植绿肥1560亩,投入资金12.8万元,施用生物有机肥160吨。通过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和地力提升,该区域内粮食增产能力大幅提升,不仅稳定了农民与合作社成员间的土地流转关系,而且直接增加了农民的土地流转收入。目前,合作社每亩流转资金达到300元,比周边资金高50—100元。同时,与农户建立了稳定的用工关系,在肥水管理、机械化生产、抛秧插秧等环节,长期雇佣有劳动能力的流转耕地农户,每亩用工1.5个以上,亩平务工收入在200元以上,流转农户每亩综合增收达到250—300元。

二、存在的问题

随着资本、劳力、土地等要素结合日益紧密,农业新业态在成长的同时,有些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

(一)产业融合力度弱。由于我们选择的是水稻产业,除完善产前、产中和产后的产业经营服务体系外,向农村旅游、休闲观光、农事体验等产业拓展的空间小,融合力度弱。特别是各类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从事农业多种功能开发的意识弱,需要较长时间的进行引导和扶持。建议加大一二三产业融合试点工作力度,并确保试点单位项目实施的连贯性。

(二)资金投入额度小。现行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大多在单一领域从事生产经营,要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需要投入的环节多,资金额度大,虽然从县级财政配套、项目整合等方面增大了资金投入,但从产业融合发展的角度考虑,资金投入力度仍然很小。建议上级相关部门从源头着手,将财政支持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等相关项目进行整合,进一步加大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资金投入力度。

(三)利益连接程度低。虽然施了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与耕地承包农户之间的两种利益连接融合机制,但仍处于探索阶段,利益连接的紧密程度低,操作运行模式不健全,需要进一步探索总结具体的利益连接机制。

三、几点建议

(一)大力推进市场销售网络建设。支持和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及家庭农场开展以粮食为主体的新型农产品销售市场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产品直销等现代新型市场建设,不断健全和完善产品市场销售网络。

(二)加强项目资金整合力度。为进一步加强财政资金的使用力度,应整合农村清洁工程项目、新增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田间工程建设项目、高标准农田专项基金建设项目、血防整合县优质稻产业建设项目及典型流域农业污染源综合治理项目等项目,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大力促进桃源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试点工作。

(三)促进农业产业链条延伸。利用特色县域经济重点县等项目建设资金,鼓励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加工销售业务,延伸产业链条。

归档时间:
已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