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党的十九大召开,中国发展建设进入新时代的开局之年,我县正在向建设武陵山片区经济强县的道路上阔步前进,这一切都离不开石门县近些年大手笔的固定资产投资,是固定资产投资极大地夯实了产业发展的根基,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促进了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40年来,石门县固定资产投资先后出现了三个高峰。
第一个高峰: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央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明确了“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石门县的投资运行开始进行改革开放初期的“试水”,呈现为平稳发展的特点。1992年,小平南巡讲话,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一轮改革开放正式成为国家建设的重心。从此,石门掀起了新一轮建设的高潮,1993年完成投资总额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到3.75亿元,比1978年增长27.1倍。1994年、1995年又连续两年高速增长,分别达7.18亿元、11.65亿元,1996年完成投资10.75亿元,形成了改革开放以来石门固定资产投资的第一个高峰时期,在此期间投资总额为27.3亿元的石门电厂一期工程竣工投产。
第二个高峰: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1997至2002年各项投资压缩,6年投资总量仅12.41亿元,年均投资2.07亿元。从2003年起,石门县委县政府确定的“三增三化一拓展”、“全民招商”、“大争国投”的战略作用开始显现,从此,全县的固定资产投资再次掀起高潮,形成了第二个高峰。2003年完成投资7.98亿元,比上年增长1.6倍,此后连续两年高位运行,2004年、2005年分别完成投资18.71亿元、22.9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倍和22.6%,第二个高峰期有皂市水库、一中新校舍、商业步行街、道路通畅、城区防洪、海螺水泥等一大批亿元项目先后竣工完成,交通网络形成,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第三个高峰:从2010年起,大力推进“三个石门”建设,深入推进生态立县、旅游活县、产业强县、城镇强县和交通先行五大战略,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落实“十二五”规划,有天下康生物科技、赛奥硅产业园、大唐华电硝技改、海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等一批重大项目先后投产,火车北站、汽车站、石长铁路增建二线及电气化改造等重大项目竣工投运,石门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2010年完成投资62.77 亿元,比上年增长 53.3%,此后连续几年投资额一路攀升,2012年完成投资额突破百亿,达105.31亿元,2017年完成投资额突破两百亿元,达233.02亿元,是1978年投资总量的1792.5倍。
二、辉煌成果
一、加速了农业产业化的进程。我县农业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系列改革开放政策,农业产业发展步履坚定。2017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68.4亿元,比1978年增长21.1倍。农产品产量大幅提升。2017年,全县粮食总产量由1978年的24.3万吨增加到27.8万吨,增长14.4%;生猪出栏由18.9万头增加到83.2万头,增长4.4倍。石门柑橘、茶叶品牌成效显著,柑橘获“中国柑橘之乡”、“全国早熟蜜橘第一县”、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命名为“中华名果”,并获得了“中国地理证明商标”和“湖南省著名商标”。茶叶形成全国第一个绿色食品茶叶品牌"东山秀峰",全省首批获得国际认证的有机茶品牌"白云银毫"全省第一个县级茶叶地方标准"石门银峰"。柑橘产量由1978年的0.01万吨增加到2017年的34.16万吨。 茶叶产量由1978年的396吨增加到2017年的11702吨。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176元增加到10561元,增长60倍。
(二)打造了省级百亿园区。1983年,县域工业企业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1984-1993年全县工业总产值由1.6亿元上升到5.55亿元,增长2.4倍。2017年,坚持新型工业化第一推动力不动摇,大力发展实力经济,推进工业提档升级,成功引进了湘佳牧业6万吨家禽食品加工及冷链物流、葛洲坝60万吨白水泥、海螺水泥窑协同处理固废等27个亿元以上项目。园区聚集效应逐步凸显,建成标准化厂房11万平方米,工业污水处理厂建成投入使用,为石门县的工业经济发展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2012年晋升为常德市“百亿园区”,2013年列为全省首批申报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和产业园区名单,2015年列入全省首批产城融合示范区,2016年成功创建省级中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2017年入选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基地),2017年全县拥有工业企业 113 个,园区共有规模工业企业68家,完成工业投资 120.66 亿元,2017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95.9亿元,比1978年净增294.71亿元,增长247.7倍,年均增长15.3%,虽产值总量全市排位略有下降,但仍稳居第一方阵。
(三)构建了大交通格局。1978-2002年,先后新修五座公路大桥,苏家铺大桥、泥市大桥、雁池大桥、澧水公路大桥,所市大桥,分别投资17万元、16.78万元、15.5万元、3500万元、350万元,实现了城区的南北沟通和渫水流域交通融道。2010年以来,我县开工建设的干线公路项目总里程达316.644km,可建成通车的260.644km,实施完成了石门至慈利段公路、何岗至盘塘公路、石门至南北镇公路改造升级;完成了石门至盘塘公路曹市至何岗段的新建;石长动车成功开行,呼南高铁宜石常段正在进行站线规划设计,通用机场选址通过专家论证,石门已经进入动车时代,正大步迈向高铁时代。沅澧快线二大道(石门段)、安慈高速正式开工,G353火车北站至樟木渡公路等项目进展顺利,形成交通纵横交错的公路和铁路交通网络,大交通格局初步成型,极大的提高了全县的运输能力,对促进全县经济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提升了石门城市新形象。全县房地产开发企业由1997年起步时期的3家发展到现在的16家, 1997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 673 万元,2017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01246万元 ,是1997年的149.4倍。1996年-2001年,结合旧城改造,重点开发了综合批发城、商业步行街、楚江大市场、站西路大市场、蝶恋花园、东城明珠、翰林苑等项目,建成了一大批商住楼和住宅小区,大大地改善了县城商业网点布局和城镇居民的居住状况。近几年,碧桂园、大汉新城、时代华府、博雅公馆、公园壹号、尧业城市广场,方圆之家等高标准楼盘建成,住宅建设规模大幅增加,有效提升了人民的居住条件。2013年,宝峰路升级改造工程是拉开全县“三改四化”城建工作的序幕,该工程南起夹山路,北接石门大桥桥头,全长约980米,总投资约1500万元。水改投入共2.22亿元,完成了城市取水口上移主体工程建设。路改投资5.2亿元,重点围绕打造澧水一桥至澧水二桥城市环形圈,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城区小街小巷的改造建设;全面完成澧阳路绿化、亮化、人行道改造及非机动道的维修;完成澧水一桥桥面的维修;完成宝峰南路配套工程建设、夹山路绿化、亮化和隔离带等配套建设;完成石门大道的配套设施建设。投资600万元建设县城东方广场和武陵北街广场、投资900万元突出抓好重点路段、城市小街小巷、窗口行业、重点建筑的灯光设施建,对加速石门县城镇化进程、优化人居环境、促进城市提质、增加就业起到积极的作用。
五、促进了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发展。1979年-1993年,县级筹资资493万元,国家投入384万元,先后新建校舍6.12万平方米,维修校舍88.72万平方米,1994-1995年,县财政投入1009万元,建成16所规范性学校1996-1998年,围绕实施国家平困地区义务工程建设项目,在全县开展改善办学条件大会战,投入6656万元,新进改建校舍30栋35986平方米。近几年来,石门教育得到了跨越式发展,教育强县扎实推进,思源实验学校、楚江街道三完小建成投入使用,石门二中、石门三中教学楼新建等重大教育项目相继完工。新建农村公办幼儿园2所,创建合格学校36所,启航幼儿园建成投入使用,湘北职专异地新建完成主体工程。每年投资1000万元以上改造农村中小学校舍,为打造“澧水流域教育中心”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医疗卫生方面,县人民医院北扩、县妇幼保健院整体搬迁等项目进展顺利,有力的推动了“澧水流域医疗中心”的前进步伐。公共文化体系不断完善,综合文化站实现乡镇全覆盖,广播“村村响”实现县乡村三级联网联播,2017年,建设电视“户户通”工程1.3万户、农家书屋712个、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县乡分中心335个,全县社会事业的发展步伐不断加快。
40年来,由于固定资产投资不断扩大,有力地推动了石门县经济建设的进程。全县城镇建设日新月异,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在党的领导下,67万儿女团结一心,和谐共进,描绘了一幅璀璨的现代石门蓝图,我们深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美好的大家庭,石门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