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石门县工业发展综述

2018-11-06 15:40 来源:市统计局 作者:综合科
阅读次数:
字号:【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石门县工业走过了改革开放的辉煌40年,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单一公有制到多种经济形式并存,从简单加工到复杂制造,从手工操作到自动化,工业领域不断拓宽,经济规模不断壮大,科技含量不断提升,改革开放为石门县工业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一、体制不断革新

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后,石门县工业稳步推进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改革,大力扶持和发展股份制企业和民营企业,公有经济成分逐渐减少,非公经济逐渐提升,实现了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巨大转变。

1981年,工业企业改变原来的国家统负盈亏模式为企业自负盈亏模式,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1983年,开始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由过去单纯上级任命厂长,向民主推荐、组织考核任命变革,1985年开始实行企业车间、班组、科室层层承包责任制,彻底打破“大锅饭”。

上世纪90年代,县委、县政府对国有、集体企业实行有针对性的体制改革。1993年至2002年,全县有17家企业破产,3家企业兼并,4家企业被整体拍卖,20家企业实行了租赁经营,企业实行股份合作制改造214家。

1978年,全县有工业企业186家,都是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企业。1998年,有工业企业6712家,其中国有30家,集体631家,个体私营6022家,合作联营27家,外资2家。2002年,工业企业4401家,其中国营7家,集体80家,个体私营4262家、合作经营51家,外资企业1家。到2017年,全县国有企业只剩下1家,国有控投企业剩下8家,集体企业基本上消失,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了73.6%,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

二、结构不断转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工业内部结构发生了深层次变化,更加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1.从一产业为主导转变为二、三产业为主导

1978年,全县三次产业结构比为61.5:20.5:18.0,1998年为37.7:31.2:31.1,2017年为15.8:40.1:44.1,一产业占比持续下降,二、三产业占比逐渐增加,三次产业结构比更加优化。以工业为主导的二产业占比从1978年的20.5%提升到2017年的40.1%,平均每10年提升4.9个百分点,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工业强县战略取得了显著成效。

2.从重工业为主导转变为轻、重工业协调发展

改革初期,县域工业主要以基础性重工业为主导,以民生为主的轻工业发展缓慢。上世纪80年代末,重工业在全县工业经济中占比为60.1%,轻工业占比只有39.9%。进入90年代,县委、县政府实施“调整工业产业结构,增加轻工业资金投入,加大技术改造,提高科技含量”战略,使全县轻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2002年轻工业占比上升到45%,2017年轻工业占比超过了重工业,达到55.8%。经历40年的改革、调整和发展,彻底扭转了轻、重工业发展不协调的局面。

3.从初级行业为主导转变为多种行业共同发展

改革初期,全县工业以采矿、化工、机械制造、发电为主导产业。80年代大办乡镇企业,各行各业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加工等轻工业发展较快。90年代,石门电厂、特种水泥、玉叶化肥等一批重点工程项目落地和建设,进一步夯实了工业基础。进入二十一世纪,新技术、新工艺不断引进,高新技术产业成长迅速,产品行业拓展较快。2011年,有22个行业大类,43个行业中类,到2017年,已发展到26个行业大类,47个行业中类。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六大支柱产业:一是以煤炭、石膏、矽砂为主的采矿业,二是以柑桔、茶叶、粮食加工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业,三是以水泥、砖瓦石材等建筑材料制造为主的建材业,四是以炸药、肥料、塑料制品为主的化工业,五是以火力、水力发电为主的电力生产和供应业,六是以机械配件制造、通用设备制造、电子产品制造为主的机电业。1989年,6大支柱产业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的94.5%,2013年占比86.2%,2017年占比81.5%。由于行业领域的不断拓展,去产能调结构政策的强力推进,环保政策的进一步收紧,传统的6大支柱产业产值占比呈逐渐下降趋势。

三、工业实力不断增强    

石门县曾是一个贫困落后的山区县,工业起步晚底子薄,通过改革开放40年来的不懈努力,工业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逐渐由一个工业小县弱县,发展成为全市工业大县。

1.经济总量快速增长


1978年,全县工业总产值(90年不变价)为1.19亿元,1994年7.3亿元,产值总量全市九个县(市、区)排名第8位(不含烟厂,下同)。1998年工业总产值10.93亿元,总量排名上升到至第5位;2013年,工业总产值256.28亿元,上升至第1位。2017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05.27亿元,比1978年净增304.08亿元,增长256.5倍,年均增长15.3%,产值总量全市排位略有下降,但仍稳居第一方阵。

2.企业规模不断壮大

改革初期,产值过500万元的企业属凤毛麟角,经过40年的发展,企业规模不断壮大,涌现出一批实力较强的骨干企业。2013年有亿元企业65家,2017年有亿元企业83家。

上世纪末,国家开始实施规模工业统计。2000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5.34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28.7%。2003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6家,完成产值15.05亿元,占当年工业总产值的57.9%。2008年,规模工业企业达到82家,创工业产值44.8亿元,占比70%。2017年,规模工业企业发展到128家,创产值292.57亿元,占比达到95.8%,产值是2000年的54.8倍,年均增长26.6%。

3.科技含量大幅提升

改革初期,工业主要以矿物开采和产品初加工为主,缺乏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上世纪90年代,企业出现了倒闭破产潮。进入本世纪后,工业加大科技投入,企业实行转型升级。2015年供给侧改革实施后,工业发展更加注重科技,更加注重环保,更加注重品牌形象,产品科技含量得到了极大提升。

1978年,石门县固定资产总投资只有0.13亿元。2017年,仅工业投资就达到了120.67 亿元,其中技改投资73.48亿元,占工业总投资的60.9%。2017年,全县有高新技术产品工业企业36家,高新产品涉及到电子信息、生物与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多个高新技术领域,完成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13.05亿元,是2010年24.61亿元的5倍,高新工业增加值从2010年的7.45亿增加到28.3亿元,年均增长32.0%。

4.园区工业发展较快

湖南石门经济开发区于1992年6月开始试点,1994年3月正式成立,属全省50家重点产业园区之一。多年来,开发区始终坚持项目立园理念,坚持创新驱动发展,走市场化、实体化、集约化、特色化化道路,园区工业得到了迅猛发展。2010年创市级“四高园区”,2012年晋升为常德市“百亿园区”,2013年列为全省首批申报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和产业园区名单,2015年列入全省首批产城融合示范区,2016年成功创建省级中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2017年入选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基地)。目前,园区共有规模工业企业68家,2017年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215.1亿元,占规模工业企业的72.7%,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52.7亿元,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70.6%,成为引领石门工业经济走向的一颗耀眼明珠。

归档时间:2024-03-25
已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