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面对国内疫情散发多发等超预期因素影响,汉寿县县委、县政府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聚焦聚力“三大支撑八项重点”“六大专项行动”,深入实施“强工稳农、活旅靓城”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双驱牵引,六轮驱动”,全县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向好”,基本实现了“双过半”目标任务。
—、主要经济指标运行情况
1.经济总量平稳增长。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0.2亿元,增长5.0%,增速较全市平均水平高0.6个百分点。地方税收4.39亿元,增长6.7%。各项存款余额405.76亿元,增长15.1%;各项贷款余额273.6亿元,增长20.4%。
2.工业经济稳中趋缓。全县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36.23亿元,增长9.0%,增速虽比1-5月上升0.5个百分点,但受工程机械行业周期性波动的影响,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总体呈下滑的趋势,上半年累计增速较1-2月、1-3月和1-4月分别下滑1.0、2.4和0.2个百分点。
3.固定资产投资缓中趋优。全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7.5亿元,增长4.0%,增速较1-5月下降14.2个百分点。虽然投资增速环比大幅下降,但投资结构有所优化。高新投资占比12.5%,同比提升3.5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占比67.9%,提升13.8个百分点。
4.消费市场回升较慢。受疫情影响,二季度社零总额增速下滑,处于较低水平,增速较一季度下降2个分点。上半年全县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2亿元,增长2.1%,较1-5月回升0.6个百分点。
5.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490元,增长5.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169元,增长7.0%。
6.建筑房产市场回暖。全县实现商品房销售面积21.1万平方米,增长6.2%。建筑业总产值16.5亿元,增长22.85%。
7.“四上单位”入库推进有序。全县共新增“四上”单位10个,其中规模工业新增3家,均全排全市第1。净增“四上”单位3个,排全市第4,其中规模工业净增2个,排全市第3。
8.外贸外资稳中向好。全县实现进出口总额1.9亿美元,增长55.4%。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73万美元,增长100%。
二、当前存在问题
1.“四上单位”数量少,退库多。一是数量有限。全县“四上单位”数虽逐年增加,但增长缓慢,截至6月末全县四上企业总数367家。二是退库较多。近年来主要是抓整合、调结构、促转型,整合提升传统产业,传统企业淘汰退出的较多,截至6月末全县有7家企业退出“四上单位”库。
2.企业经营困难,亏损企业较多。上半年,全县规模工业亏损企业同比增加5个,利润总额下降的有65家,占全部规模工业企业数量的38.5%;规上服务业企业亏损企业有11家,亏损面达17.5%,营业利润下降的有23家,占全部规上服务业企业数量的36.5%;限上商贸企业亏损企业有6家,亏损面达7.1%,营业利润下降的有23家,占全部限上商贸企业数量的27.4%。
3.在库项目支撑不足。剩余投资亿元以上的项目数减少。截至6月,在库项目中没有剩余投资10亿元以上的项目,同比减少1个;剩余投资5-10亿元的项目有5个,增加1个;剩余投资1-5亿元的项目有31个,减少14个。新入库项目数减少。全县新入库投资项目56个,减少13个。其中5000万以上项目13个,减少9个。
三、下步建议
1.抓经济运行稳增长保障。加强经济形势分析研判,努力扩大增量、遏制减量、防控变量。紧盯影响经济发展提升的关键领域,抓重点,抓重点行业、抓高新领域、抓风险企业;补短板,补空白行业、补新兴行业、补增加值率高的行业;强弱项,强数字经济、强数据质量、强市场培育。相关部门要加大对经济形势的分析研究,做好所属领域的经济运行,确保经济始终运行在稳中向好的合理区间。
2.抓入规挖掘稳增长潜力。强化协作,形成联动格局。相关部门加强沟通衔接,定期对县内“准四上”企业进行排查和筛选,为企业升规纳统开辟绿色通道。重点突破,落实“一企一策”。掌握重点企业营业收入、税收等核心指标,点对点精准施策,确保应入尽入。
3.抓投资增强稳增长后劲。一是抓项目谋划。围绕“百亿工程、千亿产业”等领域,进一步充实“十四五”重大项目储备库,力争总投资规模实现新突破。二是抓项目建设。积极协调解决项目开工前的审批、环评、用地、征拆、融资等问题,促进新项目尽快开工建设。三是抓项目入库。压实项目入库主体责任,完善新开工项目入库手续,解决项目前期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行业主管部门要及时与统计部门衔接,备齐入库资料,确保项目开工即能入库。
4.抓重点筑牢稳增长底盘。针对工业领域。化解医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和纺织业等重点行业企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为稳增长筑牢基础。围绕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进一步强化进一步强化引进,抓好相关产业配套、政策支持、要素保障,助其快速满产达产,壮大规模和增量。针对消费领域。顺应消费升级和消费模式变化,在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大投入,充分利用各地现有的电商产业基地,鼓励和引导全县小微经营主体主动进入,鼓励引导大型商超积极深化线上体验、线上购物等非接触新商业模式发展。转变消费热点,积极引导珠宝类、文化类、化妆品类等消费领域的市场主体入限,促进消费重点由粮油食品类、石油及制品类向高端领域转变,加快推动消费市场高品质和多样化发展。